来源:人气:442更新:2025-07-13 23:00:27
现在国产剧,都流行“扎堆”。
在央八,《以法之名》以超强的演员阵容,和反腐的题材,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。
我看得也十分上头。
从第一集万海被打成黑社会,乔振兴被害开始,悬着的心,一直压抑到了30集。
原本我心说,导演啊导演,观众们都已经憋屈了30集了,虽说《以法之名》不是爽文套路,可怎么说也得让观众浮出水面,透口气不是?
哎,最后居然又是“文字判案”。
不过说归说,《以法之名》终归是结束了,紧接着,《扫毒风暴》来了。
同样阵容强大,还是段奕宏+秦昊的双男主配置,配角方面,也是老戏骨和实力派云集,又根据真实案件改编。
不出意外,这又是一部大剧。
但近一段时间,我最关注的,则是央视另外一部即将开播的大剧——《浴血荣光》。
说实话,我已经期待了两年了。
该剧已经发布了定档预告,确定将于7月15日,登上央视一套的黄金档,正式开启首播。
那这部40集的革命历史大剧,究竟如何呢?
第一点,先说大概的剧情。
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,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,并在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,创建了人民军队。
随后,转战闽西,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和不断探索,终于在古田会议上确定了思想建党、政治建军的伟大原则。
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
长征路上,红军历经艰难险阻,冲过四道封锁线,血战湘江,突破乌江。
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,毛泽东力挽狂澜,与周恩来、朱德、张闻天、王稼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同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遵义会议,中国革命历经了伟大的转折,开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征程。
对于观众,尤其是年轻观众来说,这部剧要看什么?
我认为,最重要的有两点。
其一,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、原因和背景,充分理解、加深自己的知识储备。
《浴血荣光》以“党的建军路线”和“人民就是江山”为主线,聚焦1927年至1935年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这一历史时期。
完整呈现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、三湾改编确立“支部建在连上”、古田会议明确 “思想建党、政治建军”等重大历史事件,生动展现了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确立的全过程。
其二,深刻的主题,财富般的内涵。
从本质和历史事实出发,《浴血荣光》这部电视剧,向观众深刻阐释了两大重要命题。
一,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为什么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;
二,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核心地位是如何历史性地形成的。
第二点,演员阵容方面,如何?
我只能说是,无可挑剔。
首先,饰演毛泽东的,是王仁君。
我始终觉得,王仁君是青壮年毛主席最好的饰演者之一。
要说我是从哪部作品开始“入坑”,那必须是电影《古田军号》,之前有前辈古月、唐国强等人珠玉在前,王仁君完全演出了自己的风格来。
可真正让我着迷的,还是在电视剧《问苍茫》中。
其实不用我夸赞,只要你看过这部剧,就知道有多好,演员的演绎有多精彩。
其次,王志飞饰演朱老总。
和很多老戏骨一样,王志飞的戏路之宽,也是令人赞叹。
可以是银行高管,可以是两脚泥的农民,可以是在秦国变法的商鞅,也可以是《扫黑风暴》中的大反派。
可正可邪的王志飞,此次该如何塑造朱老总这一形象呢?
最有意思的是,当我在演员表中,看到孙维民老师名字的时候,以为他在本剧中,将要继续出演周恩来总理一角。
后来一想,不对,年纪有点略显违和了。
果然,在本剧中,孙维民老师,饰演的是林裁缝一角,而饰演周总理的,则是中生代演员陈龙。
这就有意思了。
自打《琅琊榜》之后,我看陈龙总觉得他是一介武夫。
导演居然让陈龙来演气质儒雅的周总理,想必是藏着什么大招的,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。
其实翻看《浴血荣光》的演员表,处处都有亮点。
当年凭借着电影《我们俩》中的小马,感动了无数人的演员宫哲,已经许久不见了。
本次她在剧中饰演贺子珍,绝对值得期待。
另外,除了我上面提到陈龙饰演周总理之外,其他许多演员的选择,都让我感到惊讶。
比如张一山的林彪、刘智扬的陈毅,以及曹磊的蒋介石等等,导演的每一个选择,都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。
当然,既然是革命历史大剧,压箱底的“宝贝”,必须还是要有的。
老戏骨董勇继续饰演彭老总,侯勇饰演贺龙,还有咱们的“老李”—李幼斌,也参与了此剧的拍摄。
你就看这夸张的阵容,想拒绝《浴血荣光》很难。
第三、主旋律能否再出爆款?
有不少人认为,主旋律作品不好看,年轻人不喜欢。
我一点都不能同意。
就像此前的《觉醒年代》,按说够主旋律了吧,结果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豆瓣上,不仅获得了9.3分的超高评分,评分人数更是超过了53万。
这一数字,超过了不少现象级的爆款剧。
我就直说吧,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,不能武断的说他们不爱看主旋律影视剧,而是因为他们“吃得出好坏”。
其本质还是,作品诚意给够了,观众就买账。
这就是正反馈。
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,《浴血荣光》的剧组,沿着实际的长征路线实景拍摄多达9个月。
在福建龙岩的土楼里拍摄“古田会议”,在河北井陉的山沟里还原“反围剿”,连战士们穿的草鞋,都是按当年的样式用稻草编的。
当然,一个好的剧组,对于细节的注重,更是到了几乎苛刻的地步。
比如红军的步枪型号、开会时的油灯样式、战士们说的方言等,都经过历史学者考证。
在拍摄时,为了呈现出毛主席的疲惫但坚定的感觉,他在油灯下写《井冈山的斗争》,仅仅笔尖蘸墨这一个动作,就反复拍了17条。
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即使在那些艰苦岁月中,也不乏温情脉脉的暖心时刻。
毛主席在长征路上捡到一个孤儿,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孩子,却在夜里偷偷饿肚子。
红军战士在雪地里唱《国际歌》,镜头扫过他们冻裂的脚,却能看到眼里的光;年轻通讯员牺牲前,怀里还揣着没寄出去的家信。
等等等等,能说的、想说的,都有很多。
但我最想说的是,不如去看看吧。
那不仅是一代人的奋斗史,也是我们的来时路。
最后,谨以毛主席起草、周总理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,作为本文的结尾:
“三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
三十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
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反对内外敌人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”